茶评网欢迎您
茶文化见证唐代佛教的兴盛
时间:2021-02-23 14:25:1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茶资讯编辑小组
摘要:这是一篇关于[db:关键字]的文章,茶文化见证唐代佛教的兴盛
东汉初,佛教在统治阶级中间开始流传。佛教弘扬的教义主要有“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道、慈悲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容易感化人,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很快。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印度释迦牟尼35岁成佛,80岁逝世,在45年里孜孜不倦地传播教义,创立了佛教。西汉末,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佛教在统治阶级中间开始流传。佛教弘扬的教义主要有“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道、慈悲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容易感化人,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很快。佛教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仪式,托钵乞食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印度,“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成为一种风尚。“掘地垦土”的农业生产和“手捉金银”的贸易经营都是印度佛教戒律所不允许的。佛教传入我国初期,僧人也是随师乞食或靠俗人供给生活所需。西晋惠帝建兴圣寺“供养百僧”。北魏有“僧祗户”(凡民间每年捐谷六十斛入僧曹的,称之),但我国僧尼多居寺庙,过着集体生活,要念经坐禅,乞食似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为了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和不断发展,必须与我国的儒教、道教相融合,以适合中国的国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早在东晋时,佛教就开始自力更生地解决生存问题,南朝梁《高僧传》记载,东晋时高僧道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佐证已废除印度佛教的乞食制,开始生产劳动了。他们种茶的历史也很悠久,相传晋代名僧慧远曾在庐山东林寺以自种自制的茶招待挚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在国家经过三百多年分裂动乱之后,唐高祖实现了南北统一,建立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帝国。唐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儒、释、道三教都予扶植,虽然唐王朝自认为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但实际上采取了佛道两教并重的方针。唐代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佛教的创宗时期。在唐代,佛教各宗相继形成,尤以禅宗独盛,它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吸收儒家的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怀海禅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禅宗的特点,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僧人除了上早殿(早晚集体念经)、坐禅、诵戒,还要从事农林生产劳动。温馨提示:这篇关于茶文化见证唐代佛教的兴盛的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如果还没有解决您的问题?欢迎添加微信:giitea,我们有源产地专业茶艺师和评茶员为你提供相关的知识解答服务,保证有问必答。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 http://www.yipinbaicha.com/(茶评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评茶师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本文链接:http://www.yipinbaicha.com/chazixun/10449.html关键词:[db:关键字]
阅读全文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的灵魂
下一篇:专家研究:降三高喝什么茶?
相关文章更多>>
热门文章
最近文章
-
1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