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评网欢迎您
茶评网>茶叶知识百科存档

关于新会陈皮,你了解吗?_茶叶知识

时间:2021-01-20 12:36:4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茶叶知识百科存档编辑小组

摘要:这是一篇关于的文章,关于新会陈皮,你了解吗?_茶叶知识

        新会陈皮在中国历史上的故事非常多,说起陈皮,它不仅能当药材,也能做茶饮,更是持续到现代做成饮料。对饮食情有独钟的广东人,用陈皮防晕车、清肠道、治咳嗽、消积食、助睡眠等等,将陈皮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草纲目》中记载陈皮性温、能入茶、入膳、入酒、入药,现代人将陈皮称为“和药之首”,认为它入膳可以调百味,入方可以调百药。
 
     据史料记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陈皮的相关记载了,相传在圭峰、牛牯岭、古兜山,三峰一湖形成,这是陈皮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进入远古时代,有流传仙鹭带来橘、柑的神话故事,并且纪录到当时的《神农本草经》中。      “橘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这是陈皮发展史中,首次被写进医书,并在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公元205年-公元210年之间,“医圣”张仲景,也在著书《伤寒杂病论》中提到橘皮入药,并有润肺、止咳、化痰、健脾、顺气、止渴的药效。
 
         广东有几句流行的谚语: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其中,“陈皮”是指“广陈皮”,为陈皮中的佳品,而“新会皮”是“广陈皮”中的上品。
 
      “广陈皮”是晒干后经3年以上贮藏的茶枝柑的果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调味佳品,向来享有极高的声誉。
 
       直至公元1050年-1058年间,宋太医局编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提及以陈皮为主料的二陈汤,使陈皮的功效真正发扬光大。此外,《纲目拾遗》、《本草求原》、《四川中药志》中也都有记载着陈皮功效不仅能治病,还可养生。
 
      相传新会种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元大德南海志》是元代记载广东州府(包括新会)的地方志,可见陈皮当时已是成为南北贸易著名的“广货”之一。至明清两代,得益于葵业带动,陈皮业声誉鹊起。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制品之便,将陈皮大批销往外省,令新会陈皮与新会葵扇名声远播、并称“二绝”。
 
“新会陈皮”何以独尊“广陈皮”?
 
      主要归功于新会的地理位置。新会古称冈州,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属微丘平原区。北有圭峰山脉,南有古兜山脉,东有牛枯岭山脉,环抱着银洲湖及其平原区。
 
      依山面湖,西江和潭江贯穿全境,其水系渗透全域,拥有虎跳门和崖门两大出海口。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堪称珠三角的腹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赤红壤,富含有机质,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茶枝柑的生长条件,为新会陈皮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
 
广陈皮的药性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这是金代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的“六陈歌”。说的是药中六陈之狼毒、枳实、陈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不得用清新也。
 
为何陈皮以“陈”为贵呢?
 
    “百年陈皮胜黄金”,1929年产的“首届新会陈皮皇”在2015年曾经拍出55万元一斤,比黄金贵重许多。
 
     “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是广陈皮的药效优势,而广陈皮只能通过“陈化”才能实现此药效,越“陈”越显效。
 
       时至今天,陈皮还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起保护的作用。所以说,陈皮当之无愧是天然养护血管的健康佳品,它对多种现代慢性病有极好的调理效果。
 
       其原理明代的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有明确记载:“……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微炒用。产广中,陈久者良。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
 
       陈化 3~8年的陈皮,带刺鼻的香气;9~20年的,清香扑鼻,醒神怡人; 20~40年的则是纯香味,甘香醇厚;50年以上的,弥足珍贵,陈化脱囊,新会陈皮的芳香油中含有24种物质,时间越久,随着芳香油中物质的不断变化,它的药用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

温馨提示:这篇关于关于新会陈皮,你了解吗?_茶叶知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如果还没有解决您的问题?欢迎添加微信:giitea,我们有源产地专业茶艺师和评茶员为你提供相关的知识解答服务,保证有问必答。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 http://www.yipinbaicha.com/茶评网)。

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评茶师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本文链接:http://www.yipinbaicha.com/post/174.html关键词: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